
台南車友的邀約 意外變更的行程
三月底安排了三天的連假,原本計劃來一趟雙北(北宜、北橫)加太平山之旅的,
但三月天春暖乍寒的,再來個春天後母心的天候,想想還真讓人不放心的,
剛好蛙哥PM過來,告知他有兩天半的假,
想來段新中橫(台21線)+阿里山公路(台18線)+129鄉道(山美、新美、茶山部落)之旅,
問要不要同行?
想想中南部的天候應該是比北部好的,不多作考慮的便加入了。
今日行程:龍潭→中壢(113甲縣道)→彰化(自強號)→二水(復興號)→名間→濁水→集集(152縣道)→水里(投27鄉道)→信義(台21線)→望鄉部落
總里程數:68.3公里

這是前一天買的1003車次中壢七點四十分開往彰化的自強車票。

這是此趟行程披掛上陣的坐騎~T2,
至於眾多小摺之中,為何獨鍾T2?
蓋XP養病中,
Birdy沒貨架,
Brompton僅六速,很吃力,
Progressive環島小徑車送廠烤漆未歸,而20-S因裝有碟煞的關係,環島車的貨架沒辦法裝,而且無法摺疊,
因此T2雀屏中選出馬擔負此行的重責大任了。
雖說是要搭七點四十分的自強號,但七點左右便抵中壢火車站了,
(每次雙鐵的行程,總習慣提早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前抵達車站的,除了小摺須要收納之外,
也還須預防從家裡到車站的這段路,發生爆胎意外事件而耽誤了車程)
七點四十分,自強號準時進站了,
對了必須提早到車站還有一個原因:
兩鐵共乘擺置單車的車箱在第13節,不是在列車的最前面就是最後面一節車廂,
因此必須將裝了小摺的攜車袋,提早提到月台上的第13節候車處,等候列車進站,否則可能會來不及!
第13節車廂一半載客,一半放置自行車,
買票時一定要告知售票人員你是兩鐵共乘者,這樣售票員就會將你的座位劃在第13車,
方便你的人與車共上下,否則單車放置在此,你的座位被劃在別的車廂,
甚至第1、2車的,那就有你的罪受了。
今天的1003車次放置單車的車廂空蕩蕩的,可以想見這列車只馬克一人利用到台鐵兩鐵共乘的美意了,
在此呼籲一下:
單車族們可要多多利用這兩鐵共乘的設施喔!
否則待台鐵檢討兩鐵共乘的成效不彰,而停辦之後,那就給他太可惜了!
九點半彰化到了,
由於自強號並不停靠二水,便在此轉搭復興號。
二十分鐘後,復興號準時進站。
復興號沒有兩鐵共乘的設施,整列車也沒坐多少人,
小摺就安置在座椅伸腳之處。
小摺、行李安置好後,趁著列車在田中站輟車的空檔,來張自拍。
超準時的~二水車站到了。
二水是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的故居,
第一次來,隨意、約略的逛了一下,
便朝152縣道名間方向騎去。
途經林先生廟,好奇的進去看了一下;
廟前廣場一隅立著林先生廟重修記
及源頭兩塊石碑。
瀏覽了一下石碑上之碑文:
林先生有「台灣大禹」之尊稱,與八堡圳同留台灣水利史。
相傳施世榜開鑿八堡圳時發生困難,無法導引溪水入埤圳,
眾人正望水興嘆之際,眼看功敗垂成時,
有一位自稱林先生的老叟出現授與圖說,教導重行開鑿,
並以「土工法」施工後,歷時多年,終於圳水豁然而通,大功告成。
鄉人準備千金欲酬謝之,老叟卻已功成身退不知去向,
後來鄉民為感念其遺澤而在圳源頭附近﹝即源泉村員集路林先生廟現址﹞恭建祀祠,
迄今已有二百七十餘年。
這是與林先生廟隔著152縣道對側的八堡一圳取水口。
匆匆逛過林先生廟後,續往名間方向騎,
再經縣道旁之二水台灣獼猴生態教育館,騎上一探,園中靜悄悄的,無功而下。
不久152縣道兩旁的景色起了變化~巨大高聳的路樹變多了。
尤其是在進入南投縣境的名間鄉時,
簡直就是一路的綠色隧道,長驅直入名間市區。
接著經濁水車站,
這濁水車站屬集集線進入南投縣境內之第一個車站,因位置靠近濁水而名濁水站;
95年曾與美彌子從車埕騎單車,穿過集集綠色隧道至此後折返車埕。
濁水站因業務萎縮,台鐵經評估後,原本要廢站的,後因應在地居民要求,以發展觀光為名而勉強營運下來,
新穎的站房也是921之後重新建造的,今天再度重返,站房缺乏管理與95年相較髒亂老舊許多。
濁水車站前擺設著兩座大大的石硯,
這石硯之石材乃產自濁水溪之螺溪石,此石質地細緻,堅硬耐磨,吸水率特低,
故能長時間貯水而不乾 ,
但因為幾十年來大量採集,數量已逐年銳減,
又加上集集共同引水區攔水堰工程完工後,濁水溪集集上游的石頭,
無法流出,因此竹山、二水、西螺等地的濁水溪,已難見螺溪石的蹤跡。
離開濁水站,
往集集、水里方向而來,走的是台16與152線道共線,然後在此處共線終止,
台16線仍直行往水里,152縣道則左轉進入集集,而這段進入集集的152縣道,
就是鼎鼎大名,一般遊客來集集必訪的綠色隧道了,
台16線騎一段路之後,也可繞進集集市區,路雖寬廣筆直,卻平淡無奇,況且天熱之時毫無路樹遮蔽,
車流量大,空氣也差,實不是單車騎行的好路線,
相對之下,152縣道綠蔭蔽空,上下起伏,坡度不大,馬克當然選擇152縣道而騎嘍!
左轉進入152縣道之後,道路兩旁之景色,果然迥異於他處,
單車悠遊其間,怡然自得,
這綠色隧道相傳是日本昭和16年(西元1941年)時,日本政府為紀念開國2600年,
要求兩旁居民每戶需種植3棵樟樹,並負責管理,使之不得枯死,造就而成,
倒是應驗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句話了。
集集綠色隧道大底是從152縣道3公里處至7.3K處,全長有4.3公里,
全部路樹大小棵兩旁共計1041棵,樹齡約70年左右,以樟樹居多。
綠色隧道各地所在多有,但最完整又具規模及規劃的,仍首推此集集綠色隧道,
何況還有集集線鐵路相隨,柴油車偶爾出現沿線的加持,最富懷舊之旅了。
一段緩步推升而上之後,印象之中這集集隧道之前,應是152縣道的最高點了。
沒錯!
穿過隧道之後,眼前突見三個互相層疊的髮夾彎,
當然見獵心喜的
破風而下。
下滑之際,望著對側一對情侶檔車友,則努力的奮勇而上,
馬克無能助一臂之力之餘,大喊一聲“加油!”
隨即稍縱而去。
滑下至底處,直行往攔河堰,右轉竹山,左轉進入集集。
集集來過太多次了,雖然都是沾醬油式的路過,且每次必在集集車站留影,
此行則特別選擇了造訪這棵在集集著名的樟樹公,
根據記載此樟樹:
樹齡700年,樹圍5.6公尺,樹高30公尺,樹徑1.75公尺。
看過樟樹公後,循投27鄉道而來,
投27鄉道旁的明新書院,去年的山海對話環島才來過,
對投27鄉道記憶也還歷歷如新,
半個小時後,開始大下坡,
要進入水里市區了。
水里也來過有五、六次了,對於著名的水里董家肉圓卻始終緣慳一面,
今天到的可是時候了,老闆才剛張羅著準備營業,店內已有食客坐在裡頭等著了。
那就趁著老闆開賣前的空檔,先來張自拍吧!
再到店內看一下董家肉圓不同於他處的吃法說明。
下午兩點二十分,第一顆肉圓很準時的從油鍋裡夾出來了。
董家肉圓歷史悠久,生財器具老舊卻整潔衛生。
與董老闆閒聊了一下,一天就賣這些(大概4、5百個左右,假日約7、8百個),
難怪幾次來水里,下午四點多就收攤了,還以為是休假不營業的說!
老闆手法熟練的正在攪拌醬料,
最令馬克印象深刻的是,肉圓夾起放至碗內,用剪刀剪肉圓缺口時,不像他店胡亂的亂剪一通,
而是採取有規則的放射線狀的剪裁喔!(可見用心之一般)
肉圓端上桌了,
老闆見是外地來的,還不忘的特別交代先吃外皮的部分,留下內餡再加高湯食用。
肉圓好不好吃?一般分兩部分來談,一是外皮的部分,二是內餡的部分,
外皮有做的太Q有的太軟太爛,董家肉圓則介於兩者之間,
董家肉圓的內餡以豬肉、筍角為主,豬肉完全是瘦肉卻不老澀,反而還有彈牙之口感,
仔細品嚐也有一點點淡淡的五香味,在齒頰之間繚繞,整體而言算是名不虛傳的。
好了!外皮的部分享用完了,
加高湯去吧!
ㄟˊ!加了高湯的味道果真又是另一絕配噢!
不鹹不淡又不油不膩的湯頭,加上淡淡五香肉塊的味道,也能讓人齒頰留香、反覆的回味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