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砂卡礑步道!我來了!

車子穿過蘇花公路最後一個隧道~崇德隧道之後,便一個勁兒的直往太魯閣遊客服務中心,
然後砂卡礑步道入口處附近的停車場而來,


這砂卡礑步道可是期待了好久好久的;
過去幾年來休假時,就一直慕名著想來走走的,但總遇颱風或豪雨之後的坍方,遭封閉而未能成行,
今天總算一償宿願了。


砂卡礑步道的入口是從上圖的砂卡礑橋與砂卡礑隧道銜接處,附近入口的階梯(大約有四、五層樓高)下去的,
下到底後,抬頭仰望所見的紅色鋼骨即砂卡礑大橋之結構。


今天的天氣,可說是太好太好了,蔚藍的晴空中,點綴著朵朵白雲。


砂卡礑太魯閣語意為「臼齒」,因昔日建社時挖出臼齒而得名,
根據口傳砂卡礑溪流域的部落主要由巴圖家族所建立,
巴圖家族由濁水溪上游遷居巴干支,後移居砂卡礑流域,陸續建立欣里干、
戈絡禾、砂卡礑、赫赫斯等部落。


發源於二子山與曉星山之間的砂卡礑溪,於太魯閣附近注入立霧溪,
是立霧溪最東側的支流,全長16.65公里,太魯閣人稱為「Yayung Skadang」的
砂卡礑溪溪水幾乎終年清澈碧綠,隨處可見岩石皺摺,水石之美尤為著稱,
溪谷中的植物生態豐富,提供各種動物最佳棲息環境,
亦是昔日砂卡礑溪流域的太魯閣人重要的傳統活動空間,
砂卡礑步道係日治末期日人為建造立霧溪發電所而開鑿的,曾是砂卡礑、赫赫斯
等部落的主要對外要道之一,步道沿途經過五間屋、三間屋,步道全長4.5公里,
往返約需4小時,是探尋太魯閣人傳統生態文化的最佳路線。


從砂卡礑橋下至砂卡礑溪畔後,話不多說的便往步道走去,


砂卡礑步道沿著砂卡礑溪而行,路的一側確實是岩石皺摺一路延綿,甚且向步道上空突出,
身材高一點的人,一不小心可就會被撞到頭噢!


可以想見的這砂卡礑步道,當初應也是像中橫(台8線)一樣,一路穿鑿巨大的岩石而成,
只是小了一號而已,因此稱砂卡礑步道為小中橫,一點也不為過。


行經伊亞峽谷時,兩旁的岩石皺摺可以看的更明顯了。


太魯閣族人稱此猶如穿過時光廊道的伊亞,
伊亞~太魯閣語即峽谷之意。


此季節雖為枯水期,砂卡礑步道一旁的砂卡礑溪卻仍涓涓細流的展現出另一種
質樸、溫柔、翠綠的風貌,吸引著慕名而來的遊客。





一行人就這樣一路有說有笑的,徜徉在如此詩情畫意的山水裡。





步道沿途設有十餘處瞭望台,
走累了的遊客在座椅上隨意一躺,清風吹彿之下,很快的就進入夢鄉了,真是人生一大樂事啊!


全家有多久沒有像這樣的一起出遊了?
而下次再能一起出遊又將是甚麼時候了?
想想人生世事還真是要珍惜當下的ㄝ!


部分步道旁的石壁,確實鑿挖的太過於低矮了,通過之際,真的要非常小心的!


ㄟˊ!今天的行程,這兩隻小可愛~Fifi與Hena也有跟到哦!


砂卡礑步道說狹窄並不狹窄,兩人對向相會而行不會摩肩擦踵,


但有些路段,卻會因上方突出之岩石太過低矮,而必須停下讓對方先過,以免撞到了頭了。





哇!砂卡礑溪裡所謂的美麗的水石之美出現了,


此石壁應是大理石的,
而溪水不深,竟成深藍色澤就有點奇怪了?
查了一下資料:溪水之所以會呈現深藍色,乃水中的微酸成分溶解大理石中的碳酸成分而成的。







而溪谷中沒有大理石的地方,


終年流動的溪水,卻是非常的透明清澈。





行進到五間屋這個地方時,見溪谷面積突然壯闊,且遊客們嬉戲於其間,情不自禁的也跟著下去戲水。


溪谷中巨石林立,馬克便也彷彿恢復年輕時之身手似的,在巨石之間縱橫、跳躍了起來。





























合影吧!
有多久沒有在一起照相了?
在這夢寐以求,難得一見的山水之間合影,那是一定要的啦!


多少年後再看到此情此景,想必另有一種感覺點滴在心頭的。


來!小帥哥和美女們再來一張!


哇!Fifi在這風光明媚,好山好水的地方,胃口可是大開的ㄝ!


在溪谷處野餐、閒聊、嬉戲之後,回到步道之上,


繼續往三間屋方向走去,


步道沿線的風景,仍是甚為可觀!


行至斯維奇部落時,一方面景色已不具步道前段之特色,一方面還有重頭戲等著上場,
遂決定結束砂卡礑步道行程,往回走了!


回程之際,依依不捨的在這瞭望台的巨石旁再來張合影。


回程的路是循原路往回走的,


雖說是循原路往回走,但反方向的景色依舊迷人的讓人不忍急速離去。























回到伊亞峽谷了,





然再怎麼不捨,終也走回步道的起點了。


然後爬上約四、五層樓的階梯,


上至砂卡礑步道的入口,
這入口剛好就在砂卡礑隧道口與砂卡礑大橋交界的二十公尺左右的地方。
好了!砂卡礑步道行程結束了,接著此行最最期待的重頭戲即將上演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tnmark 的頭像
    wtnmark

    馬克藥師的單車生活

    wtnm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