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開南鯤身廟之後,因對北門市區的方向仍未有概念,
剛好經過蚵寮派出所,便進去問個清楚:北門遊客中心、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往哪去?
而問路的同時,總舖師回電,告知民宿已訂妥,並稱晚上七點半將設宴七股的龍門客棧,為馬克與美彌子洗塵,
哎呀!總舖師呀!這馬克可受寵若驚、承受不起的!你我素昧平生,僅在FB上交談過,今日只不過單車途經北門,
就受如此隆重款待!這叫馬克日後當如何回報呀!
然後照著警察指示的方向騎,約十分鐘後,便看到北門鄉基督教會與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醫療診所兩棟建築了。

再往前一點點,而隔壁就是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了!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原本為王金河醫師所開設的金河診所,在王醫師退休結束懸壺濟世之生涯後捐出的。
王醫師~台南縣北門鹽鄉出身,畢生奉獻給家鄉的烏腳病患者,醫德、醫術、醫心等傑出表現,
不僅被譽為「烏腳病患之父」,更為台灣本土的史懷哲、德蕾莎修女。

烏腳病俗稱「烏乾蛇」,大部份是屬於血管疾病中,因末梢動脈血管硬化所造成的,並非傳染所致,
有時也會發生在手指即所謂烏手病。烏腳病曾在臺灣嘉南沿海一帶的北門、學甲、義竹及布袋四個鄉鎮所流行,
原因大抵為與飲用含高量砷(0.4~0.6ppm以上)的地下水有關。

紀念館內的牆上貼著簡單的這段文字,道盡了醫師對因烏腳病必須截肢病患的憐憫與病患本身的惶恐與無奈。

紀念館內還保留著王醫師看診時的病歷資料,

調劑室的藥品與手術室的器械也都被完整的保留下來了。

這是王醫師居家充滿和風的日式起居室,

繞到紀念館的後面,別有洞天,

紀念館後院隔著廣場的一端,則是基督教會與北門免費診所的後門。


繞到前頭來了!


回烏腳病紀念館之後,往下一站去!

這是間不起眼,也很奇怪的雜貨店,

卻因偶像劇~青蛙變王子的場景之一而一夕爆紅!

其實馬克原本不知有這地方的,實是因看到總舖師貼在FB上的照片而想來看看的!
這地方位於北門鄉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斜對面,
錢來也雜貨店,興建於民國41年,為傳統斜瓦平房的老建築。
錢來也為早期台鹽鹽工福利社,提供鹽工購買日常用品的場所及育樂中心,
民國90年間,台鹽在北門鹽場停止鹽業生產工作,鹽業在北門正式劃下句點後,民國92年6月正式移交縣府管理,
剛好縣府正值推動閒置空間再造藝術,於是聘請留法建築師林雅茵,率領一批參加多元就業方案的中高齡失業者,
展開化腐朽為神奇的改造行動,讓這棟老建物重新賦予新時代意義,經過閒置空間改造,房子變成現今的模樣,十分具當地特色風味。

「錢來也」牆壁外觀與庭園造景是利用當地、貝殼、蚵殼鋪設而成的,


庭園的地板則是用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裡的瓦盤舖設的
。
屋前掛著金元寶的招牌,象徵生意興隆、財源滾滾。
錢來也真的是雜貨店,柴、米、油、鹽、醬、醋、茶,無一不賣,
走進店裡,
哇!這才是真正所謂的琳瑯滿目吧!
而且看的出來,這些販售品項與擺設,
應該是因應因偶像劇一夕爆紅之後,才做的調整吧!
呵呵!太誇張了!連這馬克襁褓時睡過的竹製搖籃,都有在賣ㄝ!
錢來也約略瀏覽過後,接著到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北門遊客中心逛逛!
北門遊客中心現址是台鹽的洗滌鹽工廠舊倉庫整建而成的,中心除旅遊諮詢服務之外,還有完善的簡報視聽設備,
以及三縣市旅遊景點、產業、宗教、人文、藝術及自然生態的靜態展示介紹:
由於遊客中心已屆下班時間,只能選擇性的看看這較為罕見的抹香鯨的標本與洪通藝術牆,
抹香鯨於2005年12月29日擱淺於北門鄉永隆村王爺港汕沙洲,經就地掩埋兩年後出土,製成標本,
期間也曾有過北門鄉、將軍鄉、南鯤身廟之間,關於鯨落誰家之拔河較勁,最後終歸擱淺地~北門鄉所有。
抹香鯨身長約14公尺,重約5萬公斤,現為全台第二大,全球第四大之抹香鯨標本。
看過抹香鯨標本後,步出遊客中心,遊客中心的外牆盡是一幅幅洪通畫作,
洪通作畫,無師自通,堪稱70年代的傳奇性人物,
被譽為台灣素人畫家的洪通,其作品充滿生活、信仰甚至饒富童趣,
非常的多元,
其畫作從不出售,但可惜的是,
從被發覺到一夕爆紅,到歸於平淡,大約只有十年的創作生命。
已經快五點半了,心中掛念著鹽田的落日,趕緊往今晚的過夜處~井仔腳鹽鄉民宿方向騎去。
有了!井仔腳右轉。
風!越晚有越大之勢了!這段往井仔腳的小路,騎的非常的吃力!
不過終於看到鹽鄉的夕照了!真美!
路的盡頭泰安宮左側續行,過夜處鹽鄉民宿就到了!
由於天色漸漸暗下了,民宿主人~有志徵得馬克與美彌子的同意,不稍休息,便帶我們到井仔腳的週邊導覽去,
首先看到的是兩棵不同樹種相依偎的情形,當地人稱之為翁仔某樹(夫妻樹)。
此為夫妻樹由來之說明,大意是:1940年前後,當時十幾歲的阿離叔仔,將他家種在巷子內的榕樹,移植種在這個所在,
當時這是舊廟赫安宮的西南邊,沒多久榕樹旁邊長一棵粿葉樹(黃槿),兩棵樹長大之後,就相依偎在一起了。
當地人稱榕樹為夫,因為榕樹有長鬚,黃槿為妻,因黃槿會開花;
又形容榕樹身有黃槿,黃槿樹頂也有榕樹,兩棵樹比夫妻還恩愛!(亦即你儂我儂,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之意啦!)
而這小小廟就有來頭了,且南部鄉間常可看到,
這小廟其實是隸屬於王爺廟派駐於地方的一營兵力,以鎮守維護地方之治安,
以及保護地方不受外侮之入侵的,因此看到這小小廟時,附近就一定會有王爺廟的,
一般而言王爺廟之四周,共有青、赤、黃、白、黑旗之五個營的兵力,
分別駐守於東、南、中、西、北方,來保衛家鄉的,
民間每逢初二、十六拜土地公時,叫做作牙,而初一、十五拜王爺廟時,則是來犒賞三軍將士的,稱之為犒軍。
這以石塊圈起來,中間的草地,即昔時村內共用水井之所在,以前水井除了提供飲水之外,
還提供了洗滌青菜、衣物、農具之所在,亦是三姑六婆傳遞小道消息之最佳場所,故大夥都稱水井處為井仔腳(以台語發音),
然之後北門地區飲用水井之水,內含高量之砷元素,致多人罹患烏腳病,遂引進自來水飲用,才將水井給封閉了。
嘿嘿!在王功雪花居看到的牛車,這也有ㄝ!
接著有志解說這幢非比尋常的古早厝,
這古早厝的基座都是咕咾石砌成的噢!
咕咾石是海底珊瑚死亡後的骨骼堆積在一起,經過幾億年的地殼變動,海底隆起所形成的岩石。
石質堅硬且冬暖夏涼,有志說:相傳早期澎湖漁民因捕魚而需大量的鹽來醃製,故向井仔腳買鹽,
但深怕運送鹽的船回程時,船身太輕而生危險,故船艙內放咕咾石加重船身之重,讓船平安返航,
因此井仔腳居民就將載運回來的咕咾石拿來蓋房子了。
由於海邊風大,這裡的房子幾乎都是低矮且坐北朝南的,
而且正堂房子的設計還與他處不同,也是馬克首見,
房子之外側多加了一道牆,而這多出來的小空間,可是有著大大的用處的!
1.可以防風、防雨。
2.可以當暫時的貯藏室,放置雜物。
多加了的那道牆,還留有採光洞,以增加房內的光線。